路易十四甚至为了彰显他的权力,而将他的高跟鞋鞋跟包裹上红色的摩洛哥山羊皮革或者是将鞋跟漆上红色,因为当时红色染料十分昂贵且富有军事色彩,这样他的这些高跟鞋就不像女人的绿色天鹅绒皮鞋一样有太多的仿冒品。他还规定只有宫廷能够穿着红跟鞋。同时代的英王詹姆士二世与大臣们,都以穿红色高跟鞋为时尚。
在当时的欧洲,想要知道某人是否得国王宠爱,只要低头看看他的鞋就行。大概在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女性禁止穿着高跟鞋的规定被打破,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创造了一种又窄又弯曲的法式高跟鞋,这种鞋更难用于行走,正因如此它完全适合充当一种梦幻般的闺房鞋。这种鞋子款式从巴黎蔓延到整个欧洲。一首18世纪的讽刺诗写道,“穿上法式高跟去参加舞会,这真是走路不稳的时尚呀。”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长海伦·裴森说:“从那时起,男女之间产生了区别。男性的鞋跟变得方正、稳固、厚实。而与之相对,女性的鞋跟则变得纤细且富有曲线。”
摇晃的脑袋摇晃的高跟鞋然后男性大弃绝时代来临了,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男子们开始更看重理性和务实,他们不再佩戴珠宝首饰。不再穿着颜色靓丽惹眼的服装,而开始追求简便、朴素、更符合其性别的装扮。他们开始穿着新兴的三件套,色调暗沉,别具一格是不受提倡的。
男性都被视为唯一具有理性思维的性别,他们拥有政治选举权。在这种新的平等中,男性不再需要高跟鞋。亚历山大蒲柏曾列出了男性俱乐部的规则,其中警告说,如果一个成员“鞋跟超过一英寸半……此人应被立即驱逐……从我们这里离开,自己去变高!”。到了1740年,男人们已经不再穿着高跟鞋了。
而与此相反女性则被视为天生缺乏理性,不适合接受教育和拥有公民身份。时尚被重新定义为轻浮和女人味,高跟鞋成为“傻白甜”形象的有力辅助。在1781年的短篇小说《描画者》中,“活泼”的人物哈里奥特“穿着法式高跟鞋摇摇晃晃的,脑袋就像她的脚一样不稳定”,这代表了18世纪女性的理想典型。
正是由于这种明显的偏见,人们对高跟鞋的热情骤减,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它们在女性的脚上也已经难觅踪迹。
然而19世纪中期,摄影技术的出现及迅速普及又改变了人们关于时尚的看法:身材窈窕至为重要。而高跟鞋使得女性不得不挺起胸膛弓起脚背,这种弯曲的脚更加诱人并造成腿更加修长的假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著名鞋子设计师罗杰·维威耶创造出了细高跟,它的出现更加深了这一功能,并且使女性展现出“难以置信的性感美”,高跟鞋的狂热爱好者玛丽莲·梦露曾宣称:“给女孩一双对的鞋,就可以征服整个世界。”